2024年NAFIA贊助沖繩和平教育,拜訪沖繩和平工作的非政府組織,深化台灣與沖繩互相理解與學習。
Okinawa Diary: Peace Activism from Ie Island to All Okinawa—Reviving Life, Resisting Militarization
August 28, 2024
By Hideko Otake and Chihchun Yuan
Written by Chihchun Yuan
大畑豊先生建議我們訪問伊江島。作為生命之寶之家/反戰和平博物館的核心工作人員,他經常在伊江島和沖繩其他地區之間往返,連結沖繩各島的反美軍基地運動。我們在本島的邊野古認識大畑先生,反美軍新建基地的抗議活動。
伊江島曾因戰爭而遭受重創,但透過和平運動逐漸找到希望和再生的道路。這個運動中的關鍵人物是阿波根昌鴻(1901–2002)先生,他與伊江島農民一起喚醒了沖繩的反戰精神。
大畑先生指出,伊江島是沖繩主要的農業區之一,有20%的人口依賴農業,種植甘蔗、煙草、茄子和花生。在太平洋戰爭之前,阿波根先生計劃開設一所農民教育學校。戰爭之前,當地人並不富裕,但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1943年,日本軍方建造了一座機場,使伊江島在沖繩戰役中成為美軍攻擊目標。許多島民被迫戰鬥或集團自殺。*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美軍將居民搬遷到附近的島嶼,直到1947年才被允許返回伊江島。接著,1953年,美軍實施了土地徵用法(刺刀與推土機政策),更多農田被徵用於軍事用途- 武器投射的試驗場。
伊江島在美軍的控制下,超過一半的土地被美軍徵用。即使到今天,32%的島嶼仍然在軍事控制之下。**
軍事化導致伊江島普遍貧困。1955年6月28日的一份醫院文件列出了98名營養不良的村民,其中一些人住院治療。大字村,大部分土地被徵用,有老人因饑餓而死,80%的村民營養不良。當地人冒著危險進入美軍的轟炸試驗場收集炸彈殘骸以出售為現金。***
作為回應,阿波根先生與島民發起了非暴力抗議。
阿波根先生將重心從農民教育轉向和平運動。1955年,他與當地居民組織了“乞丐抗議”,在沖繩各地旅行演說,提高人們對戰後軍事擴張、饑荒和貧困問題的意識。伊江島的人們開始收到來自個人和團體的食物等捐贈,其中最遠的支持來自北海道的煤礦工人聯合會。同時,他們對關閉軍事基地和保護土地的呼聲對公眾產生了重大影響。多年來,許多訪問阿波根先生和伊江島民的沖繩人與日本人成為了和平工作者。我們在這次旅程中遇到的每一個人都告訴我們,他們深受沖繩短語“生命是寶”的啟發。
為了更好地支持和平運動,阿波根先生於1984年創辦了“和解之村基金會”和“生命之寶之家/反戰和平博物館”。這座私人經營的反戰和平博物館已成為學生田野學習的目的地。
阿波根先生最終將農民教育與和平教育結合在一起。在反戰和平博物館的牆上,他寫下:“這個家是為尋求意義的不同生命而創建的,彼此幫助,根據各自的能力工作,並鍛鍊身體以過上充實的生活。”
[註]
*為了執行天皇的“不可投降”命令,一位倖存者寫道:“我相信自殺是死去的榮譽——爆炸、毒死、勒死……丈夫殺死妻子和孩子,年輕人用鐮刀或剃刀殺死長輩……這就是沖繩之戰。”大畑先生表示,這段歷史使沖繩人的和解面臨挑戰。
** 根據反戰和平博物館的信息,67%的土地在美國佔領期間變成了軍事基地。自1972年沖繩返還以來,32%的土地仍在軍事控制之下。
*** 在大字村的入口處,標牌上寫著:“非美國人禁止入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