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沖繩VIII: 沖繩的回歸- 社會的反應(6/24)
分享人:富樫守
日本名富樫守,沖繩名渡嘉敷守,富樫先生(Togashi San)選擇使用日本名字,原因之一是維持教職的身份加上改回原姓氏制度上的困難,第二是用這個名字記著沖繩人被改姓氏的歷史。
渡嘉敷這個家族姓氏由父輩更改。富樫先生的父親曾經渡海來台灣投靠親戚,在鐵路局工作,當時的沖繩人跟台灣人一樣是次等階級,做低階的勞動。當時一位台灣同事建議富樫先生的父親回到日本發展,於是他的父親落腳在神戶。但為著日本島內抵制具朝鮮人與琉球人姓氏的人租屋,富樫先生的父親於是為全家人放棄了渡嘉敷的姓氏。成長的富樫先生熱衷於參加沖繩人的社團,與他的父母盡量隱藏沖繩人身份,兩代人的走向不同。關於沖繩姓氏的問題,近代因為有沖繩人在日本大陸表現傑出(ex: 拳擊手具志堅),沖繩人才逐漸找回自信,不自輕。
富樫先生1971年參加沖繩縣人社團,在1972年沖繩從美國管轄回歸日本前一年回到沖繩。親自參與歷史時刻。他比較沖繩人對照大陸人對沖繩回歸的不同態度。
相較於大陸人懷疑“沖繩需要馬上回歸日本嗎?”的態度,沖繩人是:
1. 起初對於回歸的意見比較一致。(後來有不同的論述慢慢發酵, 註)
2. 美軍基地全面停止活動。
3. 比照日本大陸受和平憲法制約,撤除核武器,沖繩全面和平。
但最初積極的和平動機,到現在還沒能實現,美軍基地持續地活動,核武器也可以隨時進到沖繩。儘管如此,從富樫先生口中依然可以聽出沖繩人視和平無比嚴肅,甚至可以拉高到超越國族主義認同(註)。
富樫先生分享一首琉歌(詩),影響沖繩人的思維(註)。詩的作者是最後一位琉球國王尚寧王,面對日本的併吞,他選擇不派士兵反抗。詩-生命是寶: “不要嘆氣,生命是最珍貴的。沒有戰爭的世代,一個富裕的世界會來到。”
沖繩人走過美軍的佔領,被美軍看管在集中營生活一年,釋放後的人民開始收集戰爭的遺骨,整理農地以便耕種食物活下去,然後是重整社區的人文關係。許多人為了生存選擇到美軍基地去工作,但是面對歷史關鍵的時刻,他們(包括美軍基地工作的沖繩人)仍然選擇站在和平這一邊。
富樫先生自己的意見: 不要用戰爭去光復國土。他盡力思考的問題是: “如果生命是寶,對日本的大陸人而言,這個價值普遍性的程度是多少?”
註1: 關於沖繩回歸日本,後續發酵的聲音包括:大陸非母國,沖繩應追求獨立,或是沖繩應在美軍管轄下維持現狀。
註2: 國族主義是殖民文化中西方建構的現代政治邏輯,他不能被單獨視為人的身份認同,國族主義的出現與論述不能忽視與殖民主義者既對立又共生的關係。
註3: 伊江島農夫阿波根昌鴻,在他的反美軍基地行動中,復活了”生命是寶”這首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