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7日 星期四

2022 南方影展人權影片推薦

NAFIA Taiwan協同育合春基金會評選出南方影展【人權關懷獎】作品,分別為《彼岸》、《台灣男子葉石濤》、《我那遙遠的呼喚》和《憂鬱之島》。

這四部影片透過國家、社會與個人生命之間的張力,娓娓道出人道關懷,引導觀影者從不同的面向去透視、同理人性的堅忍和脆弱,再從個人的生命映射出社會結構的荒謬對人是何等殘酷的影響。人權關懷需要看見土地、人民,最後才是國族。

《彼岸》,導演施佑倫。這是一部紀錄長期陪伴兩個受冤獄案影響的家庭。影片記錄冤獄事件所造成當事人處在外在道義審判與內在道德兩者拉扯下的壓力和創傷。同時呈現出司法系統從偵查、執行到審判過程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與缺失。紀錄片工作者與家人讓我們看見在困難當中不放棄陪伴的力量,由此在黑暗中生出希望,讓受冤者得到清白。

《台灣男子葉石濤》,導演許卉林以攝影、舞蹈、動畫、舞台劇等多重藝術形式來呈現葉石濤樸實的一生及其文學創作。葉石濤是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三年的牢獄生活對其內心和寫作造成不小的創傷和影響。即使在恐懼的狀態下生活著,他憑藉一股使命感,默默地耕耘台灣文學,以台灣主體意識寫出第一部《台灣文學史綱》。葉石濤的文學之路影響台灣文化界主體的辯證,他提出土地與人民和文學的結合,更是孕育人權種子之所在。

《我那遙遠的呼喚》,李立劭導演透過影片,呈現駐印緬遠征軍歷史,同時訪談這場戰事的當事人與遺屬;在戰事結束後,因著中國與國民黨政府的政權分化,產生人對國族認同的矛盾。影片吸納歷史中的這些矛盾提醒著我們,無論如何,歷史不應該放棄與遺忘為理念犧牲奉獻的人。

《憂鬱之島》,導演陳梓桓。《憂鬱之島》從理解作為開端,影片以年輕社運世代扮演香港歷史中不同社會運動前輩,搭建歷史與當代的對話:如今的香港會否因為記憶、史料有所抵觸,還是彼此串聯; 香港人到底是香港人、中國人,還是英國人?如今的香港又如何重建自己?雖然,不論是身份還是話語權是未來一大難題;但不管在哪一個時代,哪一個政權,有壓迫就有反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